金價上漲本質:更像是一部美元的衰落史
美元對主要貨幣貶值,實際意味著美元對黃金的貶值,如果以“廣場協(xié)議”為起點,美元在加權市場匯率已經貶值一半以上。
文|老馬
大媽的傳說
中國人對黃金一直情有獨鐘。
在紙幣時代乃至電子結算時代,實物黃金依然被中國人追逐。國民財富水平的增長使黃金進入更多的尋常百姓家,街頭男士脖子上越來越粗大的狗頭金項鏈成為一種時代風尚,金店一年四季人頭攢動。
這一切給出一個小小的問號:中國消費者是世界上“最大”的現(xiàn)貨黃金買主群體嗎?
這個位置恐怕屬于中國的鄰居印度,有數據說,中國和印度的黃金現(xiàn)貨需求占全球黃金現(xiàn)貨交易的一半,印度則更多地被國際媒體稱為“世界上最大的黃金需求國”。
印度珠寶市場每年的交易收入大約為250億美元(約合1550億人民幣),有觀點認為,印度珠寶連鎖巨頭在印度的黃金市場的份額,僅占該國黃金消費交易的8%-13%,更多的消費者寧愿面對可以討價還價的小店和小販。原因之一是在珠寶連鎖商店面買黃金要登記、納稅、開發(fā)票,不利個人隱匿收入,二是不能還價,許多消費者不買賬。
印度珠寶交易的五分之四為黃金,也即在200億美元(約合1250億人民幣)的規(guī)模。大量的街頭小店因逃稅無法統(tǒng)計其交易量,則印度總的實際黃金交易額還要大一些。
中國黃金消費市場態(tài)則大不同,中國人購買黃金首先追求純度保證,為保證純度可靠,老字號、大商場而不是小商販為消費者首選,比如北京的菜百、上海的老鳳祥、香港的周大福等等,采煉巨頭中國黃金集團的生意也不錯。
中國和印度的黃金需求,近來一直是輿論討論國際市場黃金現(xiàn)貨交易熱度和價格的主要由頭。這兩年全球經濟環(huán)境不佳,作為世界主要消費市場的歐美一直被后金融危機效應所拖累,進而把疲軟傳導到新興經濟體,一般認為,包括中國和印度的黃金市場也在波及之列。
2012年上半年,全球黃金交易持續(xù)疲軟,輿論將其歸結為世界上最大的黃金消費市場印度的購買欲在不斷降低。世界黃金委員會(WGC)的數據顯示2012年1-3月印度的黃金需求(包括首飾和投資)為206噸,而2011年同期這個數字是291噸,下降了近30%,其中用于投資的生金和金幣需求下降了50%。
同期中國的情況與印度則有差別,2011年9月國際黃金價格登上歷史的輝煌高點1900美元/盎司,在此前后,中國的黃金進口交易比較活躍。中國官方不公布黃金進出口交易數據,分析人士從香港官方公布的數據獲知,2011年8月,香港出口到中國的黃金增加到每月40噸,在11月突破100噸,到2012年年初恢復增長勁頭,交易量再次突破100噸,扣除投機套利,實際交易量也在60噸以上。有人由此推算,每年進入中國內地的實物黃金將達到800噸。
英國某調查機構推算,世界黃金總產量每年約為2180噸,還有機構認為全球實物黃金總量(包括金飾、金條、金磚、金幣等等形式)大約為17萬噸,以全球人口70億計,人均約2克左右。物以稀為貴,一段時間以來對黃金價格的預期一直不減。如果中國每年輸入黃金800噸的說法屬實,坊間各種關于中國市場影響黃金價格的傳說似乎成立。
2013年4月15日是黃金價格的“黑色星期一”,世界黃金價格出現(xiàn)了一次驚人逆轉,之前只是溫和向下的金價突然發(fā)力跳水,幾小時之內金價下跌幅度達100美元,跌至1355美元/盎司,是2011年以來的低點。
此次金價的逆轉又把中國攪入輿論漩渦,一個關于“中國大媽大戰(zhàn)華爾街大鱷”的段子瘋傳。這個說法的核心:華爾街大鱷們“做空”黃金,中國以“大媽”為形象的消費群體狂熱購買各種金飾、金條,客觀上起到護盤的作用。這個說法加強了中國黃金消費市場的熱度,的確出現(xiàn)購銷兩旺的風光,據說南京有富豪一次性出手購買價值上百萬元金條的盛況。
如果從投資或者保值增值的層面觀察,“中國大媽”們并未因之獲利,此后全球金價一直低于4月15日的收盤價,盡管有幾次反彈,目前8月黃金期貨的價格依然只有1284.2美元/盎司左右水平,比慘跌的黑色星期一收盤價還低70美元/盎司。
中國內地的黃金消費市場已復歸平靜,據媒體觀察,黃金加工企業(yè)的訂單比前一段高峰期大幅減少了數倍,不再加班加點趕工。而關于“中國大媽”的購買熱情頂住了華爾街大鱷做空行為的說法,只是一個色彩波瀾的話語泡沫。
當然黃金消費依然是中國、印度民眾的喜好,這一基本的傳統(tǒng)不會改變。
在這波所謂大媽抄底金市的熱潮中,金店成為贏家。全球最大的珠寶商周大福的老板和投資人應該感到高興,在四月份金價大跌引發(fā)的購金浪中,截至6月底,周大福的營業(yè)收入增長了63%,而3-6月則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5%,驕人的業(yè)績導致周大福股價反彈,金價的再走低卻令這種機會難以重現(xiàn)。
誰是大“金主”
盡管中國、印度在現(xiàn)貨黃金消費領域被輿論塑造為“大款”,但以黃金的實際擁有量(國家和人均)而言,中國和印度盛名之下其實難負。
有觀點認為,一個國家的貨幣信用度高低,判斷標準也許尚未完全離開金本位的體系,在金本位的邏輯下,黃金儲備的變動將影響該國貨幣的穩(wěn)定性。這種說法有頗多值得推敲之處,有些國家貨幣的表現(xiàn)并不符合此規(guī)律,但若看美元這個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基礎,黃金儲備似乎卻很重要。
分析機構24/7 Wall St列出了世界前10位的大“金主”國,榜單前三位:
冠軍美國,黃金儲備8133.5噸,占外匯儲備比例75.4%。
亞軍德國:黃金儲備3395.5噸,占外匯儲備比例72.4%。
季軍意大利:黃金儲備2451.8噸,占外匯儲備比例72%。
傳說中的亞洲兩大“金主”,中國排在第五位,黃金儲備1054.1噸,外匯儲備占比1.7%(有說1.3%)。印度排在第十位,黃金儲備557.7噸,外匯儲備占比10%。
中印兩國的黃金儲備量相加之和,還達不到排行第四的法國2435噸的數額,中國黃金儲備不到法國的一半,中國黃金擁有量與相關傳說不對稱。
前四名大“金主”國家黃金儲備在外匯儲備中的占比都在70%以上,中國的占比僅有1.7%,中國的外匯儲備以紙上財富(鈔票+數字)為主。
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經濟體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某些發(fā)達國家(包括歐債危機中經濟瀕臨崩潰的意大利)的黃金儲備和黃金外匯儲備占比很高,而老牌發(fā)達國家英國無論是黃金儲備量還是占比卻相當低,金磚四國中的巴西更為極端,僅有33.6噸黃金儲備,黃金外匯儲備占比僅有0.5%。
以黃金儲備的人均量計算,相關的排行榜則有另外的格局。
瑞士排第一位,以700萬人口計,人均黃金儲備148.5克。
排在第二的居然是經歷了連年戰(zhàn)亂尚未完全恢復和平發(fā)展的黎巴嫩,以400萬人口計,人均黃金儲備71.75克。
人均黃金儲備位列世界第三的德國是實至名歸的實力派,德國以強大的制造業(yè)支撐經濟體系,在金融風暴和歐債危機中獨善其身,充當了歐元區(qū)經濟的火車頭。
號稱金元帝國的美國在人均黃金儲備方面則位列全球第九。
在這個人均黃金儲備前十位榜單上,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占了六個位置,原中東金融中心黎巴嫩、中東石油國家科威特、南美石油國家委內瑞拉、亞洲四小龍新加坡算是“新秀”。
新興金磚四國均不在榜。
于是有人設想,如果中國想把自己手中的以美元資產占絕大部分的外匯儲備兌換成黃金,將會是什么局面?曾經有人試圖證明類似中印這樣的大戶增加國家黃金儲備對國際金價的影響。
2009年11月,印度央行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手中購買了200噸黃金,國際金價同時躍上1000美元/盎司的水平,當時印度的黃金儲備僅占其外匯儲備的6%,輿論即刻推測,印度此舉是否在顯示其央行對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失去信心”?
中國的黃金儲備的外匯儲備占比比印度還低得多,再進一步推測,如果中國也“失去信心”,加快成為黃金儲備大國的步伐會怎么樣?
事實上黃金價格在那之后的確一直走高,市場行情也一直火爆,當時,加拿大資產管理公司Gluskin Sheff預測,如果中國央行加入增持黃金,金價將被推高至1400美元/盎司。金價被一直推高的趨勢是明確的,并且在2011年9月,金價被推高至歷史的頂點1900美元/盎司。
在此波(2009-2011)金價大漲的背后,主要的推手是投資而不是個人消費,黃金礦業(yè)服務公司(GFMS)和世界黃金協(xié)會(WGC)在2012年共同發(fā)表的咨詢報告顯示,2011年世界黃金需求為4067噸,為1997年之后的最高峰。其中,投資需求同比增加了5%達1641噸,增長較快的是中國和歐洲,正在爆發(fā)歐債危機的歐洲鑄造金幣的數量大增,比2011年增加26%達到375噸。而報告認為中國在2011年增加了黃金投資36%。
報告推測,歐洲增持黃金是由于歐債危機導致的資產保值需求,而中國增持黃金是由于國內通脹居高不下誘發(fā)的資產保值心理。報告還指出,2011年各國央行的黃金凈買入量增加了5.7倍,達到400噸,為1964年來的高峰,也是22年后首次出現(xiàn)各國央行盡買入黃金的情況。
無論黃金價格如何漲落,都與中國大媽的傳說相去甚遠,華爾街大鱷做空黃金的陰謀論也不足道,但如果美國貨幣政策有所變動,各國央行將伺機買入或拋出黃金,投機者將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做多或者做空黃金,從而影響國際金價。有人認為,央行行動的背后,是在對美元“失去信心”或者“重拾信心”之間博弈。
金元的帝國
金價的上漲表面上是物以稀為貴,但本質上更像一部美元的衰落史。
美國被冠以“金元帝國”的稱謂并非無本之木,美國成為世界超級霸主的歷程,就是美國貨幣統(tǒng)領全球經濟貿易的架構確立和延續(xù),令美國獨步在全球經濟、軍事、綜合國力的頂端數十年。
拜美元的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地位,華爾街資本得以掌控全球資源配置權,依靠大宗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引領全球投資走向。美聯(lián)儲一跺腳,全球經濟就發(fā)抖。美國雖獲利無數,也有玩過火的時候,2008金融風暴即是敗走麥城。
美元站上巔峰之初尚保留著金本位的印記,在美元的背后是黃金在為其背書,這個時期被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全球貨幣與美元掛鉤(也即是美元作為全球貿易結算貨幣),美元與黃金掛鉤(也即是一個單位的黃金等于一定數量的美元)。全球主要貨幣的背后站著美元,美元的背后站著黃金,美元持有者等于持有黃金,“金元帝國”名副其實。而與之對應的是固定匯率制度,也相當于把各國貨幣與黃金的兌換比例盯死。
1960年代,美國在越戰(zhàn)的泥潭里身陷困境,美國經濟也開始出現(xiàn)麻煩,到尼克松執(zhí)政的時代,美國發(fā)現(xiàn)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政府有權將手中持有的美元兌換成黃金的制度,非但不能保證美國經濟繼續(xù)平穩(wěn)發(fā)展,反而成為其沉重的政治經濟負擔。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不再盯住黃金,實際上是令美元對黃金貶值,同時美國政府宣布對進口商品征收10%的額外費用,這個舉動被認為是當代世界貨幣史的里程碑,代表著二戰(zhàn)結束后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終結。
接下來的局面頗為顛覆,各國不再爭當貨幣穩(wěn)定的模范,浮動匯率時代來臨,曾幾何時以美元堅挺作為穩(wěn)定利器的美國,轉而利用匯率波動作為攻防手段。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在50年代認為,浮動匯率有投機者的參與會形成自我修正的穩(wěn)定機制,事實并非如此,浮動匯率顯然要活躍得多。
匯率甚至演變成貿易戰(zhàn)武器,最經典的事件是美國為減少其巨大的國際貿易逆差在1985年主導發(fā)達國家集團簽訂“廣場協(xié)議”,核心是美元對各主要經濟體貨幣大幅貶值,首當其沖的是當時經濟表現(xiàn)如日中天的日本。日元的大幅度升值導致的日元資產泡沫在1990年代破滅,日本至今沒緩過氣來。代表資產價格的東京地價,連續(xù)21年下跌。
美元對主要貨幣貶值,實際意味著美元對黃金的貶值,而且一貶就不可收拾,有分析認為,如果以“廣場協(xié)議”為起點,美元在加權市場匯率已經貶值一半以上。
1970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前,每盎司黃金相當于35美元,到尼克松下決心切斷美元與黃金的直接關聯(lián)前后,黃金價格兩次上揚,到了每盎司42.22美元,美元貶值20%。這并非美元對黃金的首次貶值,早在1930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決定美元對黃金從20.67美元/盎司貶值到35美元/盎司,這個貶值幅度很驚人,高達69%,據說羅斯福的目的是貨幣放水,意在制造通貨膨脹,令商品漲價,讓農民“增加收入”。
黃金對美元35美元/盎司的價格從羅斯福時代到尼克松時代經歷了40年,也是美國從一戰(zhàn)、二戰(zhàn)獲益得以膨脹最終成為世界首霸的40年。
2011年,美元對黃金的價格是1900美元/盎司,相當于19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時美元對黃金42.22美元/盎司水平的45倍,基本與美元自1985年廣場協(xié)議之后的匯率貶值幅度一致。
金價一路高漲其實是貨幣貶值,準確地說是美元的貶值,金價“漲”得快,意味著美元就貶值得快。1973年到1980年,黃金價格上漲到850美元/盎司,美元對黃金貶值了90%。
1979年上任的美聯(lián)儲主席格林斯潘采取格氏貨幣政策,曾經使美元對黃金從850美元/盎司跌至253美元/盎司,也即是美元升值236%,這個幅度相當大,同時說明美元對黃金市場價格的作用一直至關重要。
世事難料,格林斯潘時代同時也種下了金融資產泡沫化的種子,這個種子在2008年開花結果,2008年后美聯(lián)儲三次QE行動,泛濫的美元洪水再次把黃金價格抬高到1900美元的波峰。
投資者在美聯(lián)儲暗示QE政策即將收緊(或者終結)之時,立刻拋出黃金套利,有意思的是,華爾街黃金投資基金大腕約翰·保爾森(John Paulson)是堅決看多黃金價格的,在此輪金價下跌中卻虧損得一塌糊涂。6月份,保爾森旗下的黃金基金虧損23%,迄今已經虧損了65%。
有觀點認為,貴金屬作為投資物品的特征正在淡化,如果預期美元貨幣政策將趨緊,反應更靈敏的投資市場被認為是房產或者股票,故而投資者會更多地把資金投入那些領域,黃金有些被冷落。
盡管目前的金價已經“低至”1200美元/盎司的水平,比1900美元/盎司下挫了36%,美元又迎來一次驚人的“升值”。但是,每盎司35美元、42.22美元、253美元甚至850美元的日子已經再也見不到了。
據最新的樂觀估計,黃金價格將企穩(wěn),不再大起大落,在1330美元/盎司附近徘徊,是個不好不壞的消息,也許就意味著美國的經濟繼續(xù)向好,至少不再惡化?;蛘哒f,美聯(lián)儲放水美元的行動近期不再可能重現(xiàn)。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傷多人被擊斃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頻道推薦
商訊
48小時點擊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樓盤一夜每平大降數千元 老業(yè)主 -
992987
2杭州某樓盤一夜每平大降數千元 老業(yè)主 -
809366
3期《中國經營報》[ -
404290
4外媒關注劉漢涉黑案:由中共高層下令展 -
287058
5山東青島住戶不滿強拆掛橫幅抗議 -
284796
6實拍“史上最爽職業(yè)”的一天(圖) -
175136
7媒體稱冀文林將石油等系統(tǒng)串成網 最后 -
156453
8養(yǎng)老保險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續(xù)”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鳳凰網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