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白領返鄉(xiāng)暗潮涌動:能當房奴也是一種幸福
孔雀東南飛。
短短五個字,成為過去30年間,中國內陸人口遷徙的生動寫照。
在最近的10年里,大學生開始扮演“孔雀”的角色。一撥又一撥年輕人,懷揣內地不同大學的畢業(yè)證書,翩翩起飛,渴望落腳在東南沿海城市。
然而,近兩年,令人困頓的是,大都市生活的幸福感正漸行漸遠。飆升的房價,高強度的工作,讓一種新的“大都會鄉(xiāng)愁”在都市白領中間蔓延。
“長安米貴,居之不易”正在上演,越來越多的沿海都市白領開始考慮選擇返鄉(xiāng)。
商報記者所了解的這種新趨勢,或許不足以繪就新一輪的人口遷徙路線圖,但一股有別于農民工的全新返鄉(xiāng)流,正暗潮涌動。
【漂泊在沿海】“繁華都市跟我有什么關系”
電視劇《蝸居》里,如果海萍一開始就選擇離開上海回家鄉(xiāng),結局會不會好得多?
上海這座城極富魅力。
海萍告訴妹妹海藻,這里有大型音樂會,有東方明珠,有高檔商鋪,有豪宅別墅……無論如何,一定要留在上海。
三年前同樣如此說服自己的小華,當年的那份萬丈豪情眼下正迅速消退。
她每天拖著疲憊不堪的軀體擠輕軌,遠遠望見黃浦江畔的東方明珠,不由感慨一句:這跟我有什么關系?
當年讓小華看花了眼的高樓,如今變成一坨坨形狀各異的水泥,生硬而壓抑。
這座城市自始至終不屬于她。
四年前,小華大學畢業(yè),執(zhí)意要去上海闖蕩。眼下,她一心想回到家鄉(xiāng)。
在家鄉(xiāng),不少大學閨蜜已結了婚,各自的事業(yè)都風生水起,有的甚至當上了小領導。
年前的同學聚會上,倒有不少人羨慕她:你是大城市的人。
小華擠出一絲苦笑,大城市,跟我有什么關系?她感覺自己在大城市的道路上,正越走越遠。
至于回家鄉(xiāng),已幾乎成了一件抹不開面子的事兒。
找不到優(yōu)越感,更沒有歸屬感
和小華一樣,袁建也倍感疲憊。他不打算再在廣州混了。
陌生的城市,難懂的語言,外來者的不合群……種種現實正以摧枯拉朽的姿態(tài),讓他們對大城市的美好憧憬逐次破滅。
前不久,袁建辭職離開了廣州,他有兩個去向:長沙或者鄭州,都是內地二線城市。
他選擇離開的理由很簡單,“在那兒再做幾年也沒什么發(fā)展”。
但2006年,他從中南大學畢業(yè)那會兒,對廣州充滿了無限憧憬。
他覺得,那里就是天堂,有很多的機會,有不錯的待遇。于是,一畢業(yè)他就到了廣州一家不錯的IT公司上班。
三年時間,工資從最初的3000元漲到了5500元,他卻過得越來越失意。
他們把公司當家,拼命工作,袁建說,但金融危機來臨時,常和他一起加班的兄弟卻被裁了。
在外面,始終是“飄”的感覺,沒家人,沒依靠,年輕白領正被“大都會鄉(xiāng)愁”深深刺痛。
找不到優(yōu)越感,更沒有歸屬感,小華、袁建們頭頂那圈都市光環(huán)正黯然失色。
【漂泊的代價】當上房奴都成了一種奢望
“上海讓人向往,但一個外地人想融入進去,真的很難?!?/p>
難,在方方面面。排在第一個的,還是房子。
在深圳、上海、杭州等沿海城市,房價已經成為橫在外來人面前的一道硬檻兒。
過去10年里,這個折磨了無數個“海萍”的中國式難題,沒有誰能夠輕松破解。
32歲的吳先生是江西人,2002年到杭州一家媒體做記者,月薪5000元左右。那會兒,杭州的房價也不過5000元。
8年后,吳先生的月薪依然在5000元上下徘徊,這座號稱“人間天堂”的城市早已寸土寸金,今年2月的房價已破2萬。
如今,吳先生仍租房住,婚娶的事,一直閉口不談。
他的同事實在熬不住,去年底在離杭州30公里外的一座小鎮(zhèn)上買了,成交價9000元。
至于在上海一家商務網站做編輯的小華,甚至不關心上海的房價飆升到何種程度,只是偶爾發(fā)現菜場的雞蛋又賣出肉價,她會在飯桌上唏噓不停。
同樣,袁建口中所說的“發(fā)展”,最基本的訴求也是能否在廣州有一套房子。
但是,按照他的攢錢速度,即便每月剩余2500元,半年也才買得起一平方米,只能注定離開。
“原來覺得當房奴是件悲慘事,但現在能當上房奴也是一種幸福?!痹ㄗ猿?。
“白骨精”比實際年齡要老10歲
壓力大、強度高、焦慮多,日復一日的疲于應對,過半主流城市白領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去年底發(fā)布的《中國城市白領健康白皮書》顯示,近八成白領飲食、睡眠沒有規(guī)律,每天感覺比較疲倦;而主流城市白領處于過度疲勞狀態(tài)的接近六成,35~50歲的高收入中年白領群體,肌體老化速度較快,“生理年齡”超齡趨勢明顯加快,平均超過“自然年齡”10年左右。
在鄰國日本,年輕人因工作壓力過大而猝死,被形象地稱為“過勞死”。
而中國在向發(fā)達國家學習先進發(fā)展經驗的當下,“過勞死”同樣漂洋過海而至,并最先在沿海城市落腳,威脅到行色匆匆的人群。
用百度搜索“富士康 員工”等關鍵詞,緊隨其后會自動跳出“猝死 ”、“跳樓”等觸目驚心的字眼。
廣州、深圳等地夜生活豐富,酒吧里人山人海,都是因為人們生活壓力過大。
袁建說,大部分來酒吧的人,更多是為了釋放壓力和不滿。
網站編輯小華每天拖著疲憊不堪的軀體擠進輕軌,經過東方明珠,望著窗外鋼筋骨架倏忽而過,會無限懷念家鄉(xiāng)城市的“田園美感”。
【新一輪遷徙】為愛情打算轉戰(zhàn)家鄉(xiāng)城市
要家鄉(xiāng)的“田園美感”,還是大城市的“閣樓蝸居”?
兩相對比,越來越多的沿海都市白領在現實面前低頭,選擇了返鄉(xiāng)。
商報記者了解到的這種新趨勢,或許不足以繪就新一輪的人口遷徙路線圖,但一股有別于農民工的新的返鄉(xiāng)流,正暗潮涌動。
做校園軟件的張衛(wèi),打心眼里喜歡南京。但最近,他和女友燕燕的“戰(zhàn)爭”升級,回鄭州發(fā)展已被擺上桌面。
“下周,她媽要來南京調和,留南京還是回鄭州,很快就有結果。”張衛(wèi)說。
張衛(wèi)所在的公司,是國內這個行業(yè)的龍頭,工資稅前4400元。
他和女友感情不錯,但卻遭到了女友家人的反對,因為在南京,他付不起一套婚房的首付。
女友曾勸他放棄南京的工作回鄭州來,但張衛(wèi)嘴上說考慮,心里卻不接受。
但這次,面對未來岳母的施壓,“我們很可能要回去。”張衛(wèi)說。
和“留守”同學比,自己更看不見希望
和留在家鄉(xiāng)的高中同學一比,袁建更受刺激。
他的高中同學張計,從鄭州航院畢業(yè)后,找了家公司做軟件。
每月3000元,雖然有時也加班,但壓力小很多,有袁建體會不到的安穩(wěn)。
“他和女友兩人工資加起來才和我的相當,但他們的日子更有奔頭,而我卻看不到希望?!痹ㄕf。
比袁建還早一步,24歲的明明一年前已經離開上海,返回鄭州。
兩年前,明明在上海讀完大學后,加盟一家外企做銷售。雖然月薪五六千元,她最終還是沒耐過日漸加深的黑眼圈折磨。
去年春季一個陰冷的傍晚,她拖著行李箱逃似的踏上返鄉(xiāng)列車。
回鄭州后,明明在一家政府機關單位找了份工作,每月1800元,但生活節(jié)奏慢了很多,人也更自在了。
不用交房租,在家吃飯還不用花錢。很多朋友都在身邊,自己有大把的時間聚會、逛街。
袁建也認為,鄭州畢竟是“大本營”,朋友、親戚又多,有事能互相照應,最關鍵的,“想家了十幾塊錢買張火車票,兩三小時就能跑回去”。
一切得從頭開始,回鄉(xiāng)需要勇氣
多年在外闖蕩,可能在一線城市沒多少積蓄,但還是積累了一些人脈和資源。
而中途返鄉(xiāng),是否還有勇氣從頭再來?
對于在深圳月入5000元的王盟來說,這是遲早要考慮的問題。
王盟有自己的打算:準備在深圳再待上兩年,攢些錢,然后回河南了,再創(chuàng)業(yè)安家。
雖然深圳離家鄉(xiāng)遙不可及,但放棄已有工作回來,這意味著,一切又要從頭開始。
而當年那些留在本地或不得不回到家發(fā)展的人,如今憑借自己的奮斗,已經成為當地社會的中堅力量,占據了各個階層的絕大多數崗位。
這個問題,同樣讓小華、袁建們倍感困擾。
提到回鄭州,小華有些抹不開面子,而袁建的第一反應就是,“又得從頭開始”。
袁建的一個同學,目前在鄭州經營一家廣告公司,曾盛情邀請他過來幫忙。
但曾經的同窗好友,如今卻一個是領導,一個是職員,在同學手底下干活,自己能舒坦嗎?袁建反問。(記者 張高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張高峰
編輯:
gengl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