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政績思維遮蔽“GDP是中性指標”的要義
- 朱四倍
客觀地說,社會和輿論對GDP缺陷的討論早已連篇累牘,一般公眾也能對GDP缺陷道出個一二來,而許憲春列出的“GDP局限論”再次給了民眾討伐GDP至上思維一個出口。
就筆者的觀察,許憲春列出的“GDP局限論”僅僅是一場“遲到”的常識啟蒙,尤其是對那些奉行GDP思維的官員們和地方政府來說。單純追求GDP,把GDP增長作為唯一目的,把GDP作為唯一衡量發(fā)展成敗的指標,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設、破壞資源、降低效益等為代價片面追求GDP增長,給公眾利益造成了損害的種種做法,早已受到了抨擊。
進一步說,列出GDP局限論是容易的,而要對官員和地方政府行為產(chǎn)生壓力和影響,讓他們真正認識國民福利遠遠比GDP增長重要和改變惟GDP為重的考核體系,可能更為重要。關于廣東、浙江、黑龍江等省GDP增長的比較是可以說明問題的。由于外商投資較多,廣東形成的GDP中,有很大一部分要匯出省外,甚至國外,成為其他地區(qū)或者國家的國民收入。浙江主要是當?shù)厝送顿Y辦企業(yè),大部分留在了當?shù)?。而黑龍江許多資源型企業(yè)是中央辦的,GDP的相當部分可能上交中央了,雖然看似黑龍江人均GDP也不少,但是有一部分徒有虛名。也就是說,數(shù)字的增長可能是一種迷失,但是,對官員來說,這些GDP增長卻是以政績的形式出現(xiàn)的,而對于公眾來說,顯然是肥皂泡沫。
許憲春曾指出,西方GDP增長率不高,但是財富積累很快,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GDP增長率很高,但是財富損失得也快,缺乏積累財富的觀念。與這樣的邏輯相似,我國官員對政績工程的熱衷極可能增加與生產(chǎn)目的背道而馳的建設和破壞,而西歐和北美多數(shù)城市的市政建設和民用建筑長期保持原樣,GDP較低的增長率仍然提供了較高的社會效用和公眾福利價值。這難道不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嗎?
唯GDP論之下,很多地方政府把GDP作為經(jīng)濟發(fā)展的唯一考核指標,帶來了很多問題。應明確,經(jīng)濟增長的本質(zhì)或最終目的并不在于生產(chǎn)的規(guī)模到底是多少,而在于是否能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經(jīng)濟福利的需要。羅馬俱樂部創(chuàng)始人奧雷利奧指出,任何發(fā)展和進步,如果不同時導致道德、政治、社會和人的行為的進步,就無價值可言。最重要的是要明白,經(jīng)濟發(fā)展的目標不是簡單的GDP的增加,而是要使更多人對生活感到滿意。
GDP僅僅是一個中性指標。就筆者的觀點,面對GDP局限論,要改變GDP的考核指標性質(zhì),讓其回歸診斷指標,也就是說成為對經(jīng)濟增長進行評價的指標才是最好的選擇。也就是說,“GDP局限論”是“遲到”的常識課,當下更要謹防政績思維遮蔽GDP是中性指標的要義。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苑廣闊
編輯:
wangf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