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由“奇跡”走向“常規(guī)”
經過三十多年的市場化改革之后,我國經濟可能正逐步從“奇跡”向“常規(guī)”過渡——增長速度可能相對放慢,通脹水平卻可能相對上升;同時技術創(chuàng)新將成為決定未來增長的關鍵因素。
我國市場化進程其實是不對稱的:盡管產品市場已經基本完全放開,要素市場的扭曲依然十分嚴重與普遍。
扭曲最嚴重的大概是資本市場,比如存貸利率、信貸分配被嚴格管制。不但匯率被低估,實際利率也非常低,有時甚至為負值。而最顯而易見的扭曲,體現在能源價格,尤其是油價和電價上。這些扭曲的共同特征是,人為壓低要素價格、降低生產成本,因此它們就像是對生產者、投資者和出口商提供變相補貼,從而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增長。但與此同時,由于投資和出口占GDP比例越來越高等問題,結構失衡的矛盾也變得越來越突出。這個矛盾如果不能及時得到化解,我國的高速增長就有難以為繼的風險。
生產要素市場化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要素價格上升、生產成本提高。而這必將會逐步降低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同時逐步提高通貨膨脹水平。這便是中國從經濟從奇跡向常規(guī)過渡的起點。
還有兩個重要變化可能會加強并加速這個過渡。第一是人口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的演變。自2004年開始,工資水平已經持續(xù)快速上升,今年年初以來,工資上漲再度加速,各省的最低工資已經平均上調了15%~20%。
第二是國際經濟環(huán)境的惡化。全球危機之后,各國的公共債務負擔變得十分沉重.如果我們可以根據歷史數據預測未來,那么美國和許多其他發(fā)達國家將進入一個低增長、高通脹的階段,這個環(huán)境將同樣影響中國的宏觀經濟格局。
所有這些因素都意味著,中國經濟有可能進入新的、常規(guī)狀態(tài)。當然,這個常規(guī)經濟仍然可能比世界上大多數新興市場更為強勁,但與過去30年相比,增長速度將適度放慢,通脹壓力則會相對增強。
這個過渡能否平穩(wěn)完成,也還存在風險。如果政府不愿意接受比現在更低的增長速度,短期內當然可以繼續(xù)通過投資支持增長。不過這樣做的后果是,結構性失衡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投資低效的問題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極為嚴重的銀行呆壞賬或者政府債務負擔。政府也可以通過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增長,這樣做的后果便是日益嚴重的資產泡沫以及泡沫破碎以后的經濟困境。
中國經濟的下一個轉型能否順利進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決策,但最根本的一條是,政府必須學會接受相對較低的增長速度,同時適當容忍通貨膨脹,不再不惜一切代價地追求經濟增長。
我們建議宏觀經濟政策采取“緊貨幣、寬財政”的組合。緊貨幣是因為現在流動性太多,正在推動資產泡沫成長。寬財政是因為目前政府仍然有能力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而政策的目標應該放在幫助經濟結構轉型,而不是修更多的鐵路和機場。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編輯: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