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應當參考籃子貨幣對美元貶值
徐以升
按照人民幣匯率形成新機制參考“一籃子貨幣”的原則,在當前美元對幾乎所有貨幣一邊倒升值、美元指數(shù)大幅升值的背景下,筆者以為,人民幣對美元應該按照籃子貨幣定價,對美元有所貶值。這符合中國貿易利益,也符合中國金融利益。
5月4日至5月7日,世界金融市場驚魂不定。美元指數(shù)約從81飆升至85。其中歐元對美元匯率約從1.33貶到1.26,貶值幅度達5.3%。自2009年12月美元啟動本輪升值以來,美元指數(shù)從75升至85,升幅達13.3%。其中歐元對美元約從1.5貶到1.26,貶值幅度達16%。
但在這期間,由于人民幣近乎完全盯住美元,人民幣對歐元等單個貨幣以及對“一籃子貨幣”均實現(xiàn)了大幅升值。
5月4日至7日這四個工作日,人民幣對美元基本持平,但同期對歐元升值幅度達4.67%。自2009年底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微升,但對歐元則升值超過12%。
遙想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也是一輪美元大幅上漲之時。當時美元指數(shù)從73升值到89,上升22%,美元對歐元升值超過13%。
而當時,由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基本持平,導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大幅升值約15%,其中對歐元升值超過15%。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持平,導致人民幣對籃子貨幣大幅升值,人民幣有效匯率大幅升值。這在貿易層面削弱了中國出口競爭力,在金融層面則強化了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導致大量投機資本流入。
2005年7月中國啟動了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從人民幣對美元的固定匯率機制,轉變到參考“籃子貨幣”。當年8月,央行行長周小川曾解讀了“籃子貨幣”的含義。周小川指出,著重考慮中國商品和服務貿易的權重作為籃子貨幣選取及權重確定的基礎,美國、歐元區(qū)、日本、韓國等目前是我國最主要的貿易伙伴,相應地,美元、歐元、日元、韓元等也自然會成為主要的籃子貨幣。
然而,自2008年6月,尤其是自2009年10月以來,人民幣匯率水平整體上和美元保持了一定的掛鉤機制。這等于是人民幣放棄了匯改時確定的參考籃子貨幣機制。這在危機時期和中國宏觀擴張的政策相悖,并且強化了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
實際上,在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以及2009年底至今,尤其是上周美元指數(shù)飆升時期,按照匯改確定的籃子貨幣機制,人民幣有充分的理由實現(xiàn)對美元貶值。
這也是市場的真實預期。在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期間,人民幣海外無本金交割市場(NDF)一度貶值超過5%。而5月7日,NDF市場人民幣則一度觸及逾8個月來新低,這是市場清晰的人民幣對美元貶值預期。
自2005年匯改啟動以來,巴西等國際上主要的新興市場國家貨幣也處于長線升值態(tài)勢中。但是,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巴西貨幣雷亞爾對美元匯率從1.6貶值到2.4,貶值幅度50%,2009年3月迄今,雷亞爾升值,但至今也只有1.8的水平。
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印度盧比對美元貶值20%(1美元兌42盧比到50盧比),俄羅斯盧布貶值40%(1美元兌25盧布到36盧布),韓國韓元貶值50%(1美元兌1000韓元到1500韓元)。而且,迄今為止,盧比、盧布、韓元均沒有升回到2008年9月對美元的匯率水平。
今年5月4日至7日美元指數(shù)大幅上漲,以上新興市場貨幣均對美元有較大幅度貶值,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堅挺。
自2003年市場預期人民幣升值以來,大量資本流入我國,導致央行外匯占款激增,并給我國經(jīng)濟帶來了多重負面影響。說到底,這是由于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導致的,怎么改變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實際上是中國宏觀金融政策的一個最重要命題。筆者以為,在美元強勢升值時,人民幣通過參考籃子貨幣匯率定價,實現(xiàn)對美元的小幅貶值,是緩和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最好的做法。
參考籃子貨幣,對美元上下浮動,本應是人民幣匯率靈活性的最重要表現(xiàn),但人民幣一味參考美元機制,損害了2005年匯改創(chuàng)造的人民幣匯率機制本該有的靈活性。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之下的全球資金避險機制,再度推升美元。這是由金融資本導致的美元升值。中國經(jīng)濟和人民幣有實力跟隨美元如此大幅升值嗎?如果未來美元指數(shù)繼續(xù)上漲至90、100,人民幣有實力繼續(xù)跟隨大幅升值嗎?
答案是否定的。今年3月份迄今的貿易逆差,已經(jīng)說明人民幣正在接近其真實價值。按照高盛全球首席經(jīng)濟學家奧尼爾3月份發(fā)布的研究報告,他們的模型過去一直顯示人民幣被低估,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如此。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折。
從各個方面來說,人民幣重新回歸參考籃子貨幣定價機制,和眾多新興市場貨幣一樣,對美元小幅貶值,對中國實體經(jīng)濟和金融環(huán)境均有益處。如果未來美元進入中期反轉升值通道,當前的小幅貶值還可以測驗中國可能面臨的國際資本外流壓力。
(作者系本報評論部主任)
相關專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編輯:
zhangz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