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從評價體系看中國與諾貝爾獎的距離
張捷 財經評論員
剛剛公布了2009年度新的諾貝爾獎的得主,又有華人得獎,華人高錕先生以他在光纖領域的卓越貢獻得到了這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華人的幸事,但是我們要注意到的是除了高行健以外,華人獲得諾貝爾獎不僅沒有在中國大陸所做出的工作,更沒有在大陸接受基礎教育的人,而高行健也是在諾貝爾文學獎沒有世界最多地人群代表不夠權威一定要給一個漢語作家的基礎上產生的,而且還給了一個外籍的華人,這里我們說中國的科技環(huán)境還需要發(fā)展整體水平與世界差距巨大不足以產生諾貝爾獎的得主,而中國的教育也不行嗎?
我們先看一下中國科技的領先世界的東西,中國有幾次是非常接近諾貝爾獎的,按照本人的記憶,主要的工作有:
1、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這個工作是人工合成高級的蛋白質,以前合成的催產素應當是多肽,這是具備巨大里程碑的意義的,在諾貝爾獎里面對于這樣的發(fā)現是達到諾貝爾獎的標準的;
2、雜交水稻,這樣的進步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意義,而且使用沒有雄蕊的水稻進行雜交是世界性的發(fā)明,對于他這樣的發(fā)明也是符合諾貝爾獎的要求的。
3、2004年度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美國科學家戴維·格羅斯、戴維·波利策和弗蘭克·維爾切克。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授予這三位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文告中稱,他們是因在夸克粒子理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才獲此獎項的。對于相關研究中國是要領先的,但是有關的課題組在文革中被批斗。當年《新京報》等國內媒體對于這樣的遺憾做了頭版的整版篇幅報道。
對于這些非常接近諾貝爾獎的,我們在表示遺憾的同時要看到其中在評價體系中的問題。中國對于人工胰島素的合成沒有一個具體的研制人,而是一個研究組群體,諾貝爾獎是不授予集體的,胰島素的合成肯定是有領導人的,但是中國這樣的槍打出頭鳥的環(huán)境下,竟然沒有一個人在署名;而對于袁隆平在圈子里面也是倍受打壓,到現在袁隆平已經是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了,但是他還評不上國內的科學院院士,只有一個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工程院院士,對于袁隆平這樣的人,早就應當是兩院院士才對,國內專業(yè)人士對于這樣的貢獻都大大的貶低,怎么能夠指望世界能夠重視你?最后對于在夸克方面當時領先世界的課題組里面由于領頭人朱洪元的早逝,到現在那個備受世界矚目的課題組里面還沒有朱洪元的弟子成為院士,雖然他們的文章在國際上的引用率等等影響遠遠超過大部分院士,如果不是落后于他們的研究得到了諾貝爾獎,這個重要的科學工作中國曾經領先世界不會有人知道。
中國的問題首先就是最高的院士層面的評價上,選院士是一個政治活動已經是圈內人的心照不宣了,里面的人際關系才是關鍵,關鍵是學閥的影響,要當選要有領導支持和當院士的導師等等支持,同時對于已經當了院士的人,不是把自己行業(yè)里面水平高的人選進來,而是盡量不讓水平能夠威脅自己地位的人進來,盡量把自己的門生關系選進來,因此院士的推薦和選舉就是一個政治的交易市場。院士是只進不出而且沒有硬性的學術標準只有人為的好惡,結果一定是評價體系的低下,世界上普遍認可的對于科研的論文國際引用率在中國就是吃不開,原因就是中國的院士們的引用率的問題,在大家質疑院士的水平時,最后的結果就是把院士當選從半數通過變成三分之二通過,實際上就是使得原來的院士的權力更大和人事博弈更加復雜,而事情的本源中國院士的論文很多是學生的工作,在國際上的引用率太低,卻沒有得到解決,原因就是這些院士本身的引用率有多高?當年翻譯中學物理課本就可以成為大科學家,背后是成群的學生院士捧起來的,雖然翻譯這樣的課本給了我們力、摩擦、質量、能量、功等等我們常用概念的中文表述,對于民族的意義重大,但是對于科技的水平就難以說了,再進一步中國的兩彈一星對于中國的、民族的貢獻重大,但是在科學上卻是重復他人工作,很多因此當上院士的人,以工作是保密的來解釋他們的科學工作為什么國際上的論文引用是很少的,但是如果是科技水平足夠的人,以當今中外接軌的情況,這些“大家、大師”在公開的研究領域取得一些國際有影響的工作還是應當的。由此可以看到其中的政治取向,當院士不是科學水平而是學術政治,中國的學閥體制是自古的和有傳統(tǒng)的。
中國的高端評價應當與國際接軌,應當采取國內通行的標準,即使是有中國特色,起碼應當有一部分人是按照國際標準以客觀數據當上院士的,而不是全部按照人事選舉,這樣的選舉給中國年輕的科技精英缺乏上升的通道,中國對于科技人才的待遇與國際無法比,但是當年為什么就會那么多人回國,因為對于人才更看重的是發(fā)展,你沒有給他發(fā)展的空間,他就不會呆在你這里,更何況還沒有待遇的吸引力。而中國培養(yǎng)的人到國外,不說人家歧視你,就是人家要了解你也很難,你在國外讀書,你的同學和導師們都很了解你,互相的介紹推薦,會讓你省力很多,所以中國人大量在國外給老板服務,因為在國內也是這樣的沒有出頭機會,當然到國外掙錢了。
如果采取國際通行的以論文引用率進行評價,就給人才脫離人際關系一個晉升的機會,否則在人際關系下會浪費太多的時間,也會讓很多人必須接受導師的盤剝最后到境外打工,中國現有的評價體系讓那些有個性有才華的人沒有空間,而人事圓通的人怎么可能專心科技提高造詣呢。
這樣的評價在高端的不足還會造成向下的放大效應,我們的假論文橫行,原因就是大家要的是論文數而不是引用率,如果是要引用率大家都在網絡上查自己的文章引用情況,你抄襲他人文章是很容易被發(fā)現的,因為發(fā)表人會自己搜索與自己類似的文章和引用的部分,你引用他人文章就必須注明對于他人的引用,這樣也就形成了一個社會監(jiān)督機制,而這樣的體制不推行就是與高端人士的制高點有多高密切相關的。
而這樣的評價體系會自我淘汰真正的精英在他們沒有成才的時候,中國與老師的關系直接決定你的出路,而中國的考試也是多項全能不是注重特長,對于特長生的特招已經變成腐敗的窗口,在中國有特別天賦的學生是要被體制所埋沒的,尤其是在我們語文、外語、政治等等必考的文科課程面前,理工特長生是災難。而他們進入到大學以后,在研究生階段導師更多的是讓他們給自己打工而不是指導,最后他們的出路就是到國外,但是這些留學的不是我們現在的富二代留學生,在國外難以不為生活而放棄理想,中國不是沒有精英,而是沒有把精英選拔到可以發(fā)揮他作用的崗位,評價體系才是根本問題。
我們可以想一下古代的宦官專權,只要宦官專權就一定是黑暗時刻,但是對于宦官在宮廷所受到的教育和見過的世面和多少萬人里面取得成功,遠遠比鄉(xiāng)村子弟有更好的條件,原因也是評價體系,因為宦官的成功不是依靠做事好壞而是對于領導的服侍得好壞,是一個純粹的溜須拍馬的評價體系,誰也脫離不了這樣的體系的,即使是在皇帝身邊得寵的宦官,也是在當年他十歲左右到皇子身邊時就成為整個宦官體系的棋子了,他能夠有這樣的機會已經是體制給他的了,評價體制的低下才是宦官政治黑暗的根本,在此通過對于宦官體制的問題的理解,我們就可以看到體制和評價體系的關鍵作用,是有什么樣的評價體系,就有什么樣的人的。
對于中國的問題,關鍵就是改變評價體系,給人才晉升通道,對于我們的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也是評價體系的問題,你以考試為評價體系,教育就是應試的,你以素質為評價體系,應試教育就沒有生存空間,而這樣的評價體系的改變是要從最高端做起的,歷史上的長命王朝開國皇帝登基后也是以發(fā)展學術為治理天下基礎的,對于中國當今就是在學術界搞好評價體系的建設,學術界的龍頭就是我們的院士評價,院士選舉如何與國際接軌,如何更加公正,才是問題的關鍵,解決了評價體系問題,才有中國科技發(fā)展與海外競爭的基礎,有了與國際接軌的環(huán)境才能產生與國際接軌的成果,才有可能得到國際大獎。
相關專題:
版權聲明:來源鳳凰網財經頻道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鳳凰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布/發(fā)表。已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鳳凰網財經",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張捷
編輯:
dingh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