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金黑幕事件看財經類媒介的社會影響力
內容摘要:
本文著眼于《財經》關于“基金黑幕”的報道前后的回顧,通過對這一媒介事件的解構,指出在這一過程中,《財經》作為現代經濟環(huán)境下的財經媒介,對社會經濟的運行至少起到了四點影響:一、監(jiān)測經濟環(huán)境,保障投資者知情;二、引起股市波動,沖擊宏觀經濟運行;三、設置經濟議程,引導社會輿論;四、行使監(jiān)督,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在此基礎上,文章對財經媒介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影響力進行了五個方面的深入探討。最后指出:財經媒介是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健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對于中國經濟改革的良性發(fā)展和宏觀經濟的正常運行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財經 基金黑幕 媒介影響 媒介效果
大眾媒介對于社會生活的影響力歷來是學界研究和爭論的焦點之一。從不同的視角和層面出發(fā),目前關于媒介效果的一些基本的共識有:媒介對于公眾的信息告知力、媒介的議程的設置能力、媒介的地位賦予功能、以及大眾媒介對社會變革和社會運行的影響等。
作為現代新聞媒介重要組成部分的財經類媒體,更是在社會生活和社會經濟運行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一個典型的案例是:2000年10月,《財經》雜志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基金黑幕———關于基金行為的研究報告解析》的封面文章,從而揭開了一場針對整個基金行業(yè)的“戰(zhàn)爭”,并最終對于中國證券行業(yè)的發(fā)展和整個中國宏觀經濟的運行都起到了一定的影響。接下來,本文將對《財經》關于“基金黑幕”的報道前后事件進行回顧,力圖通過對這一典型媒介事件的解構,揭示出現代經濟環(huán)境下財經類媒體對于社會的影響。
一、“基金黑幕”事件回顧
2000年10月,北京《財經》雜志的一篇封面文章令中國基金公司經理們坐立不安。這篇名為《基金黑幕———關于基金行為的研究報告解析》(以下簡稱《黑幕》)的報道跟蹤了1999年8月9日至2000年4月28日期間,國內10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22家證券投資基金在上海證券市場上大宗股票交易記錄,在客觀詳盡地分析了它們的操作行為之后,得出的結論是: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市場上存在著大量違規(guī)、違法操作的事實。
《黑幕》對《財經》“經過種種曲折”拿到的一份“在市場中傳聞已久但多數人尚未目睹的報告”進行了解讀,對中國的投資基金進行了六個方面的猛烈批評,基本上涉及了當時人們對證券投資基金運作中的種種質疑。包括:指出人們所期望的“基金穩(wěn)定市場”的作用未被證明;市場上存在嚴重的通過基金“對倒”制造虛假成交量的嚴重違法行為;大基金利用“倒倉”即甲、乙雙方通過事先約定的價格、數量和時間,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并操縱市場;通過“倒倉”提高虛假凈值;以及對基金的“獨立性”的質疑和對“投資組合公告”的信息誤導投資者進行批評等等。1
《黑幕》的出世立即引起證券界的軒然大波,作為直接反應,10月16日,包括大成、嘉實等10家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上海證券報》這國內三大證券報上發(fā)表“嚴正聲明”,稱《黑幕》一文“頗多不實之辭和偏頗之論”,是“聳人聽聞的”。聲明稱:“中國的基金管理公司已經是國內監(jiān)管最嚴格、制度最完善、透明度最高的投資機構之一,我們的業(yè)務都是嚴格按照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進行的。”對于《黑幕》中的種種批評,聲明認為 “在許多方面都違反了證券市場的基本常識”,給予了反擊。并稱《財經》“作為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出版物,僅僅依據一份非正常渠道流傳的所謂‘研究報告’,不向基金業(yè)和證券交易所進行調查核實,就寫出一篇多次運用‘據傳’、‘據說’等字眼傳播謠言的文章并以聳人聽聞的標題發(fā)表,嚴重違背了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出版物最起碼應遵循的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職業(yè)操守?!?
10月19日,《財經》雜志在同樣的報紙上發(fā)表了“嚴正聲明”,稱自己的報道“有正當來源和可靠依據”。3
事情至此,關于基金的討論已是人聲鼎沸,包括《中國經濟時報》、《中華工商時報》和三大證券報在內的國內主要財經媒體開始跟進,“基金黑幕”成為全國媒體最為熱門的話題。類似《基金業(yè)到底存不存在黑幕》4、《〈基金黑幕〉有黑幕嗎?》5、《如何看“基金黑幕”》6的討論開始在經濟界展開。2000年10月23日,《證券時報》發(fā)表署名文章《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評〈基金黑幕〉與〈嚴正聲明〉》,呼吁業(yè)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一切向前看”。
《黑幕》之爭引起了證券市場的明顯波動,基金相關板塊出現了大幅跌落?!盎鸷谀弧笔录l(fā)生后不久,在“一些來自場外的因素”的作用下,基金重倉股先是出現了大幅上漲。7但很快,基金相關股開始大幅跌落。到了2000年10月23日下午,深滬大盤在基金重倉股的拖累下,出現大幅跳水。有機構股評驚呼:“《基金黑幕》引發(fā)的地震已經正式到來!”8
10月29日,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接受了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的采訪,就圍繞《基金黑幕》發(fā)生的爭執(zhí)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也正是在這次采訪中,吳敬璉拋了出他那個著名的“中國股市賭場論”,從而引發(fā)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關于中國股市的大辯論,也將“基金黑幕”事件推向高潮。9辯論中,一些權威人士和官方人士開始走出對“黑幕”的沉默。11月2日,中國證監(jiān)會副主席高西慶首次公開表態(tài),不點名地評論了“基金黑幕”問題。承認“目前中國證券市場與大多數成熟市場存在相當的差距,因此當前最重要的就是加強監(jiān)管”,但這只是“發(fā)展中的問題”,“要在發(fā)展中規(guī)范”。102000年12月初,中國證監(jiān)會主席周小川在一次會議上首次公開表示:“監(jiān)管部門對于調查屬實、確有證據的違規(guī)行為一定會給予依法處理?!?1
《黑幕》引發(fā)的不僅僅是辯論。正是由這場論爭開始,此后的2001年成為中國證券行業(yè)的風暴之年。在輿論的壓力下,基金業(yè)內外經過數月的辯論與反思,開始逐步理清思路,取得共識。監(jiān)管部門開始調整監(jiān)管思路。2001年,監(jiān)管層高舉市場化大旗,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打破基金業(yè)特權,規(guī)范市場動作的舉措。《財經》后來又連接推出《莊家呂梁》、《銀廣夏陷阱》、《誰在操縱億安科技?》等力作,加之鄭百文事件的曝光,這一切的結果是促使高層痛下決心整肅證券市場的違規(guī)行為,有力的推動了中國證券市場的凈化和發(fā)展。盡管作為初始起因的“基金黑幕”的議題重要度在這場風暴中,隨著新的焦點的出現而逐漸淡落,且官方最終并未再給出明確的結論。但從事件前后各界反映的激烈程度、市場反應之明確,以及后來官方一系列動作力度之大來看,作為一篇優(yōu)秀報道的《黑幕》和作為媒體的《財經》,其影響力已在此過程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編輯:
liz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