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棟:誰來審計審計署并沒有真正解決
自從審計署幾年前刮起“審計風暴”后,“誰來審計審計署”的質疑聲就沒有間斷過,公眾現(xiàn)在得以看到回應。今天,審計署發(fā)布了54個中央部門2008年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審計報告,被披露的部門中首次有了審計署自己的名字。(9月2日中青在線)
審計署首次突破審計真空,對自家實行抽審,點了五類問題,并作出自糾整改。人們的質疑聲,似乎應該變成歡呼聲,肯定審計署審計不避親,有勇氣依法審計、公開自家的財政收支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但是,筆者認為“誰來審計審計署”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其理由在于:它沒有真正體現(xiàn)審計制度公平。對審計體系和審計成果的評價,不在于它審出了多少問題,而在于有完善的審計制度,只有審計制度公平、公正,才能有令人信服的審計成果。
審計署對54個中央部門2008年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審計,是由國家專業(yè)審計機構的體外審計,且稱其為“它審”。而審計署對自家的審計,應該稱之為“自審”。人們常見自我批評,其力度和性質就不一樣,沒有力度的自我批評往往是輕描淡寫,異化成“自我表揚”,成為毫無意義的形式主義。
在對54個中央部門審計中,“自審”與“他審”就顯示出審計制度的不公平。即使審計署對自家能依法審計,大義滅親,但覺悟的可信性總不比制度的可靠性來得更能令公眾堅信不疑。誰來對審計結果作評價?誰能保證審計署對自家的審計不會出現(xiàn)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變違法為違紀、變違紀為違規(guī)的審計技巧性操作仍然可能出現(xiàn)。
筆者認為,真正解決“誰來審計審計署”的問題,關鍵在于實行制度公平,變審計署“自審”為統(tǒng)一的“他審”。能否有沒有利害關系的審計高等院校專家、學者組成“特別審計組”,由國務院直接負責,其審計結果經(jīng)國務院相關領導審批后予以公布。人們不是期望審計署審出的問題越多越好,而是期望在制度公平、程序公平前提下得出的審計結果。也可以使審計署從質疑聲中解脫出來,挺直腰桿,理直氣壯地當好國家財政的“看門狗”。 孫金棟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孫金棟
編輯:
wangk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