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笨象匯豐控股并未離場 盈利60%將來自新興市場
本報記者 王芳艷上海報道
一場金融海嘯摧毀了無數(shù)的金融神話,素有“大笨象”之稱的歐洲最大銀行匯豐控股(00005.HK),在金融危機中亦未能幸免。
令其失足的主要是北美業(yè)務,2008年該地區(qū)的全年虧損額達155.28億美元,超過亞洲和拉美的盈利總額,成為拖累匯豐控股業(yè)績的“罪魁”。
受傷的大象如何另辟蹊徑,再度起舞?9月4日,在上海浦東香格里拉酒店,匯豐控股執(zhí)行董事兼亞太區(qū)主席鄭海泉向本報記者詳解匯豐策略。
鄭海泉認為,在虧損嚴重的北美市場上,即使是部分小股東施壓要求退出,但出于責任感,他們仍然堅持不出售,而是壓縮市場惡劣的消費信貸業(yè)務。
另一方面,匯豐更加倚重新興市場。鄭海泉說,匯豐控股計劃未來新興市場盈利貢獻達到60%以上,為此即使在危機中,他們仍加大了亞洲地區(qū)的投入,“不少銀行出售他們在其他國家的股權投資,比如把中國的投資賣掉。我們堅持不減持,反而繼續(xù)擴大投資”。
對于備受爭議的混業(yè)經營,匯豐控股似乎也沒有改變的計劃。鄭海泉認為,混業(yè)經營仍然具有優(yōu)勢。
因此,盡管去年盈利大幅縮水,但令匯豐慶幸的是,今年中報傳遞樂觀的信息,稅前利潤50.19億美元,同比下跌51%,但環(huán)比則上升412%,比去年下半年增加了60億美元,其中亞洲地區(qū)功不可沒。匯豐因此也是少數(shù)能有底氣未接受政府援助的銀行之一。
放棄美國?“我們不能不負責任”
《21世紀》:匯豐在應對危機中,對自身的經營策略和業(yè)務結構做了哪些調整?其間,你個人是否遇到兩難的決策?
鄭海泉:我們基本方向沒有改變,其他銀行都在調整資產結構,他們流動資產不夠,但匯豐不存在這種問題,我們的經營策略一直比較穩(wěn)健,資本充足率、流動資金率并未出現(xiàn)巨大的危機。
當然由于各國監(jiān)管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今年三月我們也逆市進行了配股,募集了178億美元的股東權益,把我們的一級資本比例從2008年年底的8.3%提高到了10.1%。
為什么這么做?一是全球的監(jiān)管機構都在考慮提高銀行的資產充足率。另外,雖然匯豐一直保持雄厚的資本,但其他銀行由于政府的注資,提高了資產充足率,匯豐要保持資本的領先地位,也需要集資。
雖然基本方向上沒改變,但在業(yè)務的方向上,我們有所調整。在美國方面,由于美國經濟放緩、失業(yè)率上升,消費信貸惡化,我們把美國匯豐融資有限公司除了信用卡之外的其他消費業(yè)務都砍掉,現(xiàn)在匯豐融資的總資產已經低于1000億美元。
新興市場則是我們重點投資的對象,希望未來業(yè)務的60%分布在新興市場。不少銀行出售他們在其他國家的股權投資,比如把中國的投資賣掉,以套現(xiàn)資本。我們是堅持不減持,反而是繼續(xù)擴大在內地的投資。
除此之外,我們對貿易融資和對全球的金融理財需求的看法都沒有改變,唯一調整的就在美國市場。
《21世紀》:對于匯豐融資,一些股東反應比較激烈,(匯豐融資的前身是5年前以148億美元收購的Household,在金融危機中嚴重虧損,被一些小股東形容為“災難性的策略錯誤”)在金融危機處于非常低潮時,有些股東提出來,建議出售并退出美國的業(yè)務?
鄭海泉:有些人建議把美國的業(yè)務全部關掉,但我們覺得有些不負責任,放棄美國業(yè)務將損害集團品牌及聲譽。比如我們發(fā)的債不還怎么行呢?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而我們作為全球最大的銀行之一,不可能在美國沒有業(yè)務。
在美國的業(yè)務一定要繼續(xù)下去,但具體的策略要看美國經濟的發(fā)展狀況。
現(xiàn)在我們認為在美國的業(yè)務應該和我們的國際網絡,也就是我們的國際貿易掛鉤,而不是消費者信貸。實際上,我們在美國的優(yōu)勢在于國際網絡。我到美國訪問的時候,客戶都不是問匯豐能在美國替他們干什么,而是問他們到其他國家投資,匯豐能幫他做什么。
《21世紀》:我們也注意到,包括匯豐在內,很多銀行將市場的重心轉移到了新興市場。與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相比,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對亞洲的影響有何不同?
鄭海泉:亞洲金融危機是因為金融危機后貨幣大幅度貶值,亞洲很多國家無法償還外債而鑄成危機,現(xiàn)在則不是,現(xiàn)在是美國出問題,反而亞洲國家平穩(wěn)些,亞洲金融機構損失也比較少。
去年美國出問題時,我們對亞洲情況也做了研究,主要看幾個指標——財政赤字有多少,對外收支有沒有失衡,失業(yè)率數(shù)字,以及貨幣是否貶值。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基本面都還是好的。
我們以前業(yè)務分布是1/3在歐洲,1/3在美洲,1/3在亞洲,現(xiàn)在我們希望未來利潤的60%來自于新興市場,因為新興市場的增長率一定比成熟市場快,并且金融服務需求也要增加。舉一個例子,2005年我曾去越南尋找機會,當時越南8300萬人口,銀行的戶頭卻只有200萬,現(xiàn)在聽說已經有800多萬了。
上半年匯豐控股的香港和亞太其他地區(qū)(包括澳洲等國家和地區(qū))的稅前盈利45億美元,占集團50億美元的90%,而北美洲則虧損了37億美元,歐洲盈利約30億美元。
所以近幾年我們一直加大對亞洲區(qū)的投入。在亞洲地區(qū)我們成立了多家保險公司,銀行方面,2009年5月我們收購印尼Bank Ekonomi,2009年1月成為首個在越南注冊的外資行。在印度收購了一個證券公司。在內地我們已是本地注冊,參股了平安、交行、興業(yè)銀行,還合資成立了匯豐晉信基金公司,已經盈利了,另外,最近又開了一家保險合資企業(yè),現(xiàn)在在內地就差參股一家證券公司,目標正在尋找中。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編輯: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