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家央企退出能否撼動“高地價”之根
國務院國資委人士近日表示,78家非房地產主業(yè)央企均已如期上報退出方案。業(yè)內對這一退出抱以“有限樂觀”,且擔憂16家房地產央企和一些民營房企在“價高者得”的機制下,仍有可能再次捧出新“地王”。
房地產首現大規(guī)?!巴顺稣摺薄?/p>
近年來,依仗資金優(yōu)勢的央企屢成“地王”買家,被認為是地價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不以房地產為主業(yè)的央企,更以土地市場“攪局者”的角色屢遭詬病。今年3月,三家央企在北京一舉拿下三幅天價地塊,使各界對“央企地王”的質疑達到頂峰。
3月18日,國務院國資委要求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yè)的央企退出房地產業(yè)。近日,國資委人士介紹,這些非房地產主業(yè)央企的退出方案均已如期上報。
據了解,78家央企中包括由于重組了地方企業(yè)而擁有房地產業(yè)務的央企;因為所屬企業(yè)在獨立的工礦區(qū)或采煤塌陷區(qū),廠區(qū)設施、職工住房等需要自行開發(fā)的央企,以及本來就有房地產業(yè)務,但并未被列為主業(yè)的建筑施工類央企。國資委目前正在加快匯總并進一步完善退出方案。
資料顯示,中遠集團、中國核工業(yè)集團、中石油等多家央企在國資委“退房令”宣布前后,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和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相關房地產資產。
青島民營房企百通集團董事長吳國徽說,央企手中的土地并不都是“香餑餑”,“有些‘地王’拿過來可能很燙手”。他說:“沖動的、不理智的行為終將受到市場的懲罰?!?/p>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人士認為,78家央企的退出,是國家政策對市場呼聲的積極回應,是此輪房地產調控的重要舉措之一,有望對央企盲目拿地的現象產生一定抑制作用,對目前土地市場的種種非理性現象也將發(fā)揮警示效應。
央企退出難消市場憂慮
國資委公布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自2003年國資委成立以來,先后確認和公布了16家以房地產作為主業(yè)的中央企業(yè),三級以上房地產子企業(yè)戶數由原來的728家減少到目前的373戶。2008年,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yè)的中央企業(yè)下屬三級以上房地產子企業(yè)共227家,約占中央企業(yè)全部三級以上房地產企業(yè)數量的60%,但銷售收入僅占到15%,利潤只占7%。
上述中原地產人士指出,現存的16家房地產央企、非國資委管理的部屬企業(yè)、各地方國企、上市公司等才是拿地的主力,78家退出的央企在實際規(guī)模上對土地市場的影響并不大。另一方面,一些“接盤者”反而可能借此進一步壯大業(yè)務、增加融資,從而增強高價拿地的實力。
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09年成交總價排在前10位的地塊中,國企獨占8席,成交樓面地價前10名的企業(yè)中,也同樣有8席被國企占據。但是在2007年的總價及單價“地王”中,買家里面國企與民企之比則為3:7和4:6。即使在2009年,也不乏民企組成聯合體拿下“地王”的例證。最典型的是2009年12月22日,由富力、雅居樂、碧桂園三家民營房企組成的聯合體以255億元的天價擊敗由保利、中海、萬科三家國企組成的聯合體,拿下廣州亞運村“新地王”。資金來源和地王隱現并無直接聯系。只要資金充裕甚至過剩,對地王的追逐就在所難免。
在一些人為78家央企退出而叫好之時,4月2日的吉林長春,國企背景的永輝房地產公司與民企龍創(chuàng)地產上演了一場爭地大戰(zhàn)。在經過241次的爭奪之后,后者以7億元的總價、287%的溢價率摘得了長春的“新地王”。拍賣師直言“這個價格不理性”。目前,高價土地正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蔓延,搶奪土地的企業(yè)也逐漸多元化,土地市場的“著火點”依然隨處可見。78家央企的退出,難消市場憂慮。(新華社)
相關專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編輯:
wangf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