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簡介

朱棣文
- 職務(wù):部長
- 單位:美國能源部
- 出生年月:1948年
- 國籍:美國
- 籍貫:太倉
朱棣文(Steven Chu)于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國的密蘇里州圣路易斯,他先后就讀于羅切斯特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數(shù)學和物理學專業(yè)學位。祖籍中國江蘇太倉。他的父親是太倉人,母親是天津人,現(xiàn)已在太倉創(chuàng)建了朱棣文小學,1998年曾經(jīng)訪校一次,40年代來到美國。他們育有三子,都學有所成。朱棣文排行老二。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朱棣文詳細資料
朱棣文(Steven Chu)于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國的密蘇里州圣路易斯,他先后就讀于羅切斯特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數(shù)學和物理學專業(yè)學位。祖籍中國江蘇太倉。他的父親是太倉人,母親是天津人,現(xiàn)已在太倉創(chuàng)建了朱棣文小學,1998年曾經(jīng)訪校一次,40年代來到美國。他們育有三子,都學有所成。朱棣文排行老二。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其專業(yè)為物理應(yīng)用物理(原子物理);1970年畢業(yè)于羅徹斯特大學,獲數(shù)學學士和物理學學士;1976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
1987年,他到斯坦福大學任物理學教授,是該校第一位華裔教授。
1993年6月,他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7年,朱棣文因發(fā)明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4年8月起,他擔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是首位掌管這個美國能源部下屬國家實驗室的亞裔人士。
1998年6月,朱棣文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目前現(xiàn)職于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學和應(yīng)用物理教授。
朱棣文于2008年12月15日被美國新當選總統(tǒng)奧巴馬提名出任能源部長。
2009年1月20日,美國聯(lián)邦參議院無異議通過朱棣文擔任能源部長的提名。
中學時,朱棣文的成績不算拔尖,倒是他哥哥的成績是第一名。但上了大學以后,朱棣文說:“我不光是學書本上的東西,而是自己想學的就下功夫?qū)W?!苯Y(jié)果朱棣文成了最優(yōu)秀的學生,而他哥哥的名字反而無人知曉了。朱棣文后來居上,1970年又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78年,朱棣文進入美國貝爾實驗室任研究員;1987年起斯坦福大學教授至今。
朱棣文最早發(fā)展出了一套利用激光冷卻并捕捉原子的方法。打個比方,猶如以噴水的方式來使一個行進當中的小球靜止下來,讓它懸浮在空中,把它看個夠。這項成就,可使科學家在前人所無法到達的領(lǐng)域內(nèi)操控物質(zhì),同時也是對物理學理論的重大突破。為此,朱棣文從1976年做博士后起整整奮斗了20年的時間。
朱棣文非常感謝父母在學習上給了他們很大的自由度。升到中學后,父母就很少再過問三個孩子的功課,還一直鼓勵他們要以自己的興趣為主來選擇科系專業(yè),一旦選定目標就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朱棣文高中畢業(yè)時,父親本不贊成他選擇物理學,認為善于繪畫的兒子應(yīng)該去學建筑,因為物理學界高手太多不易出成就,而且做實驗是枯燥無味。但朱棣文卻對物理學情有獨鐘,學問做得津津有味。
朱棣文曾多次訪問中國。1998年6月,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朱棣文坦言,他一生有一個很大的遺憾,因為有一樣?xùn)|西他始終沒有學好,這就是中文。朱棣文七八歲的時候,父母曾想過送他去學中文,但那時的他不想和周圍的人不一樣,也不想每個星期天早上到中文學校去,所以就很反抗?!艾F(xiàn)在回想起來,我希望那時父母能和我說中文,也希望當時我能繼續(xù)上中文學校,或者進行類似的中文學習。”
朱棣文是在中西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長起來的,他繼承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他的內(nèi)心深處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東方人的謙虛、含蓄。他不是那種木訥型的科學家,而是一個性格活潑開朗、充滿風趣的人。
在1993年5月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朱棣文平時很少提及自己的研究成就,甚至在父母面前也從不提起。他的母親說:“以前他每次得獎從不告訴我們,都是我的朋友看到報道后,剪下來寄給我的?!?/p>
在獲知得到諾貝爾獎的當天,他仍平靜如常地去上課。他說,“當我想到還有更多的優(yōu)秀科學家,特別是比我強的科學家還沒有獲獎時,我自然就不應(yīng)該把這項獎看得有多重,我只是運氣比較好而已。”朱棣文的父母親則說:“身為父母,有子榮獲諾貝爾獎,當然非常開心,更重要的是,他替中國人爭了光。”
替中國人爭光-這是旅居海外的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愿,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團結(jié)奮進、生生不息、永遠向上、永葆青春的巨大精神力量。1997年11月2日,正在美國訪問的江澤民主席在洛杉磯親切會見了朱棣文,他請朱棣文經(jīng)常回國看看,朱棣文說,他已經(jīng)去過中國兩次,很愿意為促進美中兩國科技交流做出努力。
1997年11月4日,中國科協(xié)書記處書記徐善衍在斯坦福大學會見了朱棣文。朱棣文在他的辦公室熱情接待了徐善衍率領(lǐng)的中國科協(xié)代表團。朱棣文向中國方面建議,要多培養(yǎng)人才,對工作努力、有成就的人要給予獎勵,以鼓勵大家的奮發(fā)向上精神。
[編輯本段]科學研究及影響
研究號稱為“分子馬達”(molecular motor)的肌蛋白細胞的收縮.此技術(shù)可以在不破壞細胞膜的情況下,操控細胞內(nèi)的物質(zhì),或在密閉容器內(nèi)處理稀有元素或者放射性元素。
朱棣文長年投身實驗物理學,他在30歲便成為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博士后。在貝爾實驗室工作數(shù)年之后,他先后在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任教。1993年,他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7年,他在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的激光冷卻和原子捕獲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朱棣文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主要方向為分子層面的細胞生物學。
同時他在行政管理上亦有相當經(jīng)驗,曾在斯坦福大學領(lǐng)導(dǎo)物理學系,又曾在貝爾實驗室領(lǐng)導(dǎo)電子化研究工作。自2004年起,他出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負責人,該實驗室每年預(yù)算規(guī)模6.5億美元,轄下有4000名員工。
朱棣文在職業(yè)生涯中一直致力于環(huán)保工作。掌管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后,朱棣文即把研究重點轉(zhuǎn)到新型的生化能源、人工光合作用和太陽能等一系列“綠色工程”上。此外,他還大力提倡政府引進措施,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對于把環(huán)保理念引進家庭生活,朱棣文曾說每戶國民只需投資1000美元成本就可提升能源效益,可惜的是民眾多寧愿把錢花在花崗石的廚臺上。
去年夏天,朱棣文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全國清潔能源會議上說,除非能源工作由專業(yè)人士而非說客承擔,否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使用成本的目標將難以實現(xiàn)。
